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千年一叹》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千年一叹》读后感范文5篇(一)
这个假期,我在百无聊赖之际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跟随作者来了一场全身心的“千禧之旅”。它的目的实际上是环游世界的礼貌古国,领略人类礼貌的精华和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所以他们选取了希腊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经除中国外的三大礼貌古国,埃及、印度、古巴比伦。作者行程数万公里考察世界各大礼貌古迹,在寻找人类古代礼貌的路基时,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礼貌。人类正在慢慢亲手毁掉自己的礼貌。礼貌在铁戟长刀下衰落了,战争、杀戮把这千年的礼貌消磨了。只剩下极度的贫穷与落后,极度的愚昧与无知,礼貌与野蛮只有一步之差。礼貌的发源地,是最早开始使用文字的地方,此刻却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绝妙的讽刺。
其中,波斯礼貌、希伯来礼貌、埃及礼貌、希腊礼貌和巴比伦礼貌......此刻只剩下了一堆堆废墟,废墟伴随着他们的礼貌一齐埋葬,一并销声匿迹。
世界本是一个大村庄,人们原本过着本本分分的生活,只是之后有一天,一户人家的人抢了另一户的一点财物,得手了,于是又有一些村民纷纷效仿,这使得每户人家人人自危,都在家偷偷练武,使得整个村子不得安宁。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正是如此,战争会使战胜方与战败方两败俱伤,会破坏两方民族的礼貌,会使人民流离失所,贫困、天灾……接踵而至,留给人们的将是无比的伤痛。
途经十个国家一一走过来,作者在震惊伤感中表露无遗:“人类礼貌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
正如歌词中唱到,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的凤凰再飞翔。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的凤凰再飞翔!所以我庆幸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庆幸在自己身后有一个强大而又伟大的祖国在支撑。因此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习去保护那些古老的礼貌,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免辉的此刻。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千年一叹》读后感范文5篇(二)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的力作,是余先生在千禧年游历人类古文明的所见所闻,余先生以伤感、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将我的思绪同余先生一道,开启了一段漫长的文化之旅。
叹息,从爱琴海面传来
冒险从希腊开始,看到“闲散第一”这样一个标题来形容希腊,引起了我的思考。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有太多的回忆。古代,特别是从希波战争后,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达,使它的文化光辉灿烂,在世界上大放异彩。后来,好战尚武的斯巴达人成为了希腊的霸主,但斯巴达人的霸权也未能长久,政治的腐朽和人们思想的堕落使希腊走向衰亡。现代,崇尚闲散的希腊在冷落中与世无争,有很大一部分闲散走向了疲惫、慵懒和木然,很容易造成精神上的贫血和失重,结果被现代文明所遗落。
“我们中国人悠闲不起来,不是物质条件不够,而是脑子课题太多、使命太重”。余先生的话并非没有道理,对比希腊的闲散,中国无时无刻都在奋斗着,为的是实现中国梦。确实,人生太过短暂,可是,人生要的不是为了过上安逸的生活而奋斗的,而是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去创造的,“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作为青少年,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挑战人生。
千年一叹,叹的不只是希腊灿烂一时的文化,更多的是失落文明的痛心。
叹息,从金字塔中传来
埃及,与希腊不同,它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留下来的古文字与文献,承载了太多历史的疑难,而又无法解读,且无法追根溯源,本体文明几近湮没,只有金字塔可以看到文明古国的样子,正如余先生所感慨:“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
“一个人的过度劳累会损耗元氯,一种文明也是”,在书中,能了解到埃及文明曾经不适度的靡防费于内,又耗伤于外,元气耗尽,不得已最终选择了一种低消耗的原则,但无论是高耗,还是低耗,都给埃及遭成了双重伤害;开罗城内安放死人的区域住着大量穷人甚至还有逃犯,正常居住区内大很多砖楼都没有封顶,整个城市的景观被糟蹋得不成样。
“任何杰出的文明不仅会使自己遭灾,还会给后代引祸,直到千年之后”。因为埃及的-严重打击了埃及的国际形象,用一路黑洞洞的口来卫护旅游外别无选择,可想而知,如今的古文明是如此的不堪入目。
千年一叹,叹的不仅仅是屹于天地间的雄伟金字塔,更多的是神秘的埃及文明在动荡的本国中湮灭的哀伤。
叹息,从耶路撒冷传来
以色列,是一个犹太人的国家。但犹太民族是一个饱受多灾难的民族,真的不知道命运为什么对这个民族如此不公,驱逐、杀戮、奴役怎么也摆脱不了。
尤其是二战时期,希特勒在欧洲就杀戮了六百万犹太人,这一血淋淋的史实,终于感动了现代人的良知。
“在充满战争的狂热的土地上,真正的英雄并不坐在坦克里,也不捧着炸药包躲在街角,而是那些昌死呼唤和平的人”。和平是宁静、是财富、是幸福,我们要坚决反对战争,倡导和平。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间将变得更美好。
千年一叹,叹的不只是犹太人只要落脚,就能快速创造出一个优于别人的生态,更多的是对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的包容和怜悯。
文明的衰落,历史的褪色。每当忆起,都有一种沧桑的愁绪,千年一叹,是谁在悲叹?是圣贤之人,是法老后代,还是宗教信徒?当闲散已成习惯,残破已成现状,过往已成历史,那阵阵叹息也只是无奈。《千年一叹》这本书,使我的心灵得以洗礼。
《千年一叹》读后感范文5篇(三)
《千年一叹》这本书是余秋雨先生在千禧年前夕随凤凰卫视节目组前往欧洲、北非、中东、印度等地考察历史早期文明遗址时所写的日记集。他们不是坐飞机走形式,而是真真正正的驱吉普脚踏实地的走遍人类文明的重要遗迹。他们不仅要面对险峻的自然,更须面对中东动荡的局势、宗教极端分子的威胁和贫困地区衣食住行的匮乏,期间可谓困难重重。余秋雨先生踏上此行并非毫无准备,他知道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支撑他毅然决然的踏上此行的动力是他对待文明严谨的学术精神,他不像个文人,更像个史家。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我只相信实地考察,只相信文化现场,只相信废墟遗迹,只相信亲自到达。他如卢梭一般感染上“只能行走,不行走时便无法思考”的疾病。他也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对待文化的态度。在文化面前,再大的困难都不是困难,即便有生命的危险,也义无反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感悟文化真谛。
他此次行程像古代西方探险家的行走线路,更是与古代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行路线基本重合,从希腊文明出发,途经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余秋雨先生一路行走,重点放置在文明遗址的实地,而非图书馆、研究所、大学、博物馆等人工化和现代化了的场所,他是在考察真真切切的文明遗址,让废墟诉说自己的坎坷文明路。
我们仿佛借余先生的眼睛来看世界,有非常直观的体验,他的文字质朴不究文采,没有被艺术渲染,没有被文化加工,却真实而震撼。
《千年一叹》读后感范文5篇(四)
随着时光的流逝,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已杀青收笔,然而他却以此封刀,影退江湖,只为我们留下一本《千年一叹》以及其他博学多识的知识分子们的评价。
余秋雨,对以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1992年他的散文集《山居笔记》和《行者无疆》等著作都展现出他雄厚而又有着历史般深沉与悠远的独特风格,
《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它主要记录的是余秋雨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多公里,历时四个月128天,途经十国的惊险奇观与对于各种估计文明的寻觅、见闻与感受。
我想作为我们每一个中学生都清楚,世界最早的文明取决于河流,例如:中国的黄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印度的恒河等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正是在这些喝水的滋润下,才孕育出灿烂久远,连后人都难以创造的文明。现在我们21世纪,能有多少人回头望一望?在这久远的文化中,能有多少人带着岁月的沧桑走到今天?是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停下脚步,回头看一看,深思深思……
在这路途中,他不知走过了多少路,受尽了多少挫折与折磨。当他走到无人的沙漠时,他身上吃的食物,仅有我们普通人吃的那么少,并且身上带的水不超过五公斤,但在这样艰难的日子里,他还是顶着火红的烈日继续走下去,从不休息。并且,他在这路途中,时刻都会有猛兽和无情的侵略者出现,将他致死,然而这些困难和挫折并没有阻止他前进,反而更令他充满信心和勇气,他就是余秋雨。
在他从希腊开始行程时,他借着在心中燃烧的巨火,把足迹印在了巴特农神庙的台阶上,印在了金字塔的脚下,印在了耶路撒冷的城墙上,印在了古巴比伦的断壁上,更印在了恒河水畔和尼泊尔茂盛的森林中……在这长途跋涉的路途中,他一直坚定和永不放弃。
从余秋雨讲述这次游历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很多,我懂得了不少,他的日记有的让我感触,有的让我蓦然,有的让我赞叹与心痛。
我感动,因为奥林匹克,展现了希腊对全人类健康问题的重视与关心,它是为了培养人的智慧与训练人们的反应能力,把文明文化传到四面八方。
我默然,源于波罗神殿外塔年时对后人警醒的话,“人啊!认识你自己”这是人类精神的挑战,守于人与神分辨,正如汪国真所说:“相信上帝,还是相信自己,”随在现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但人们的精神还是麻木的,有事不知该信谁。
我失落与无奈,在耶路撒冷哭墙——犹太圣地,罗马人将犹太王国毁灭后,犹太人就只有飘离在外。在无情残忍的屠杀中,他们度过了一年又一年,成群结队的犹太人在墙角哭泣,就如同被逼逃亡的顾客们返家乡探望似的,然而现在在他们眼前的却是破旧不堪的城墙,这难道不让人悲愤难言吗?
我赞叹与心痛,我赞叹印度辉煌的文化、建筑、寺庙、佛教、印度教……在过去的印度确实有着优异的面貌,可惜却无法继往开来,如今印度正是人口时期,兵荒马乱,贫困潦倒,生活拮据的地方。用余秋雨的话说就是“穷的让人心惊”,同时,印度的圣水——恒河,却是脏乱恶臭,水里什么东西都有,这真是让我刚到无比的心痛。
这一百零二篇日记,在众人的眼里不算是什么东西,可是每一篇都记录着余秋雨在不同地方的见闻与他本人内心的独白,同时还蕴含着无尽的历史与思考。每读过他日记的人都一样感到,中华文明几经风雨与磨难,走到今天,原因何在?今后又该如何去做?这并不是我能回答的问题,因为我还是一位中学生,所阅读的书并不是很多,了解得知识并不是很多,所以只能听余秋雨说的“中华文明是一种减法文化,越发展延续就越追求简单了,不想将更多的时间浪费。”
然而,千年已过,望穿风尘,尽隔于一叹之间,还是一叹之间,望穿风尘,千年已过。
《千年一叹》读后感范文5篇(五)
在局势不稳定时,余秋雨仍勇敢的坚持游历埃及,伊朗,巴基斯坦,伊拉克等国,仍然用慧眼和深思去发现众多文化的辉煌和没落。用心去写每一次的他乡感受。或欢喜,或哀痛。余秋雨始终坚持理性客观的角度看待异国文化。用博爱传递了文化的大气和不朽。
这本书以文化为载体,更多的凸显人性对文化社会的影响。余秋雨看到的更多的是人本身。悠闲的希腊人,随意的埃及人,悲怆的巴以人,洁净的约旦人,混乱的伊拉克人,贫困的巴基斯坦人,复杂的印度人,古朴的尼泊尔人。对人本身的关怀胜过了文化宗教的感触。余秋雨悲天悯人的文化情怀真的让人敬佩。
若有时间再度一遍,应该还是会获得新的知识和收获。
个人浅见:国内当代最佳的文化大师非他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