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想像一下,你出国留学了、发财了,在美国买了大房子。然后也学学美国人过把瘾,买一把枪,防身自卫。之后有这么一天,你在楼上睡着觉,听到楼下声音不太对劲。你拿着枪下楼,看到有个贼正在偷你家的东西。更可恨的是这个贼手上还拿着一把枪。不过不怕,你也有枪啊。这时候你们两个端着枪的人面面相觑,僵在这儿,怎么办呢?你们两个人有
关注公众号:diyijc_com
问题反馈
让我们想像一下,你出国留学了、发财了,在美国买了大房子。然后也学学美国人过把瘾,买一把枪,防身自卫。之后有这么一天,你在楼上睡着觉,听到楼下声音不太对劲。你拿着枪下楼,看到有个贼正在偷你家的东西。更可恨的是这个贼手上还拿着一把枪。不过不怕,你也有枪啊。这时候你们两个端着枪的人面面相觑,僵在这儿,怎么办呢?你们两个人有几种可能:第一,同时开枪,两败俱伤。第二,谁先动手快,把对方干掉。第三,两个人都静下来,都把枪放下,让对方感到安全,各自走开,相安无事。这是最好的结局。可是这个地方比较复杂的是,我们人总会猜测对方的动机。比如,会猜测对方出于自卫会先下手为强。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局面,可以用现在的博弈论来解释的问题。潜在的可能性,不是你赢就是我赢。又可能双赢,又可能双输。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今天的《一千零一夜》,第十八夜和第十九夜,梁文道要跟大家分享的博弈论巨著——《冲突的策略》,作者是美国学者托马斯.谢林,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也有人翻译为《冲突的战略》。
谢林在《冲突的战略》一书中发展出来的最重要的思想是关于可信承诺(credible commitment)在冲突或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一思想最早源于他的一篇论文“论谈判”(1956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后收入《冲突的战略》,成为第2章的内容),其基本内涵是,在谈判和冲突的场合,如果博弈一方能够以可信和可观察的方式限制自己的某些选择自由反而会增强其谈判地位,而赋予一方更多的相机决策权则可能伤害该参与人的利益。听起来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更多的行动自由总是意味着更多的机动性,即便在最差的情况下,你至少可以将机动性弃而不用,保留它怎么会对你不利呢?大家熟知的“置于死地而后生”是这方面最好的一个例子(谢林在书中也提到这个例子):炸毁唯一逃生的桥梁可以向你的敌人显示誓死一拼的决心.从而达到阻遏敌人进攻的战略目的。在这里,炸毁桥梁就是一种关于绝不退缩的可信承诺,它限制了你的行动空间,但反而收到了吓退敌人的效果。而如果你保有它,给自己留一条退路,看起来似乎万无一失。可是问题在于:这时你再威胁敌人说绝不后退就不那么可信了,敌人可能推断你心虚.进而发动攻击。从这个意义上说“相机决策”、“因地制宜”这些似乎永远正确的决策原则在一定的博弈环境中并不一定是最优的。
这的确是一本值得阅读的著作。就像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主席 约尔根·韦布尔对谢林的称赞:为什么有些国家、团体和个人可以和平地解决冲突,而另一些国家、团体和个人却不断地被冲突困扰呢?感谢谢林和奥曼的研究,为这一自古以来困扰我们的问题带来启迪。
更新时间:2015-08-09 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