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白露的养生习惯(范本)
清晨的草木已出现白色的露珠, “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白露时天气转凉,气温迅速下降,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之时。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节气白露的养生习惯,供大家参考。
白露养生习惯
中国早有俗话说“二八月乱穿衣”,就是指在农历的二月和八月,这两个时间段里人们的衣装打扮容易出现“混乱搭配”的现象,而在阳历上,这两段时间也是冬春换季时和夏秋换季时。
“乱穿衣”的族群中,有的是跟着身体感觉走,还有则主张“春捂秋冻”,后者强调经受“秋冻”,人的体质才会越来越强,不过专家的观点是,“春捂秋冻”应因人而异。秋冻,是为了提高人们对逐渐变冷环境的耐受性,但如果个人的体质本来就弱,那最好还是不要乱冻。所谓“春捂秋冻”的含义是,通过适当的“秋冻”,让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跌的气温,从而为即将到来的寒冬腊月做准备。就像是潜移默化的煅炼,“秋冻”能在无形中提高人的体质。另一方面,在中医理论上,秋天是养阴的季节,如果穿得太多,就会助长阳气,对身体不利。
秋季又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候。对于有这方面疾病史的中老年人来说,防寒尤其重要。专家表示,这部分人群如果也尝试“春捂秋冻”,将是十分危险的举动。比如穿着拖鞋虽然比较时髦也比较舒服,但末梢循环节奏被打乱,易引发血压升高等症状。气温波动大,体质较弱的人尤其要注意保护头、手、足这三个关键部位。
值得一提的是,就算对体格健康的人群,“春捂秋冻”也是有条件的。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这一原则就不再适用。盲目“秋冻”,切不可取。
白露养生禁忌 饮食莫贪辛辣
白露是秋季节气,白露饮食禁忌有哪些?
公历9月7日前后,此时阴气渐重,露凝为白,故名白露也。白露是个典型的秋天节气,天气渐凉,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成白色的露珠,谚语说“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便是说白露时白天夜里的温差很大。
饮食上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秋天雨少天干,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喝水、菜汤、豆浆、牛奶等,还要多吃青菜、萝卜、葡萄、柿子、梨、芝麻、蜂蜜等润肺生津、养阴润燥的食物,少食辛辣,以免引起咽干鼻燥等秋燥症。饮食上应多食酸,少食辛。入秋后要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多吃酸味的果蔬,同时别忘禁寒凉。
白露节气的习俗活动
白露时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度,时值公历9月7日前后。此时阴气渐重,露凝为白,故名白露也。白露是个典型的秋天节气,天气渐凉,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成白色的露珠,谚语说“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便是说白露时白天夜里的温差很大。古语说:“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已凉,打赤脯容易着凉。一般习俗认为白露节下雨,雨下在哪里,就苦在哪里。因此有句农谚如此说“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
太湖地区:祭禹王
白露时节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将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的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在祭禹王的同时,还祭土地神、花神、蚕花姑娘、门神、宅神、姜太公等。活动期间,《打渔杀家》是必演的一台戏,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盼和向往。
福州:吃龙眼
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民间的意思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听起来感觉太夸张了,但因为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还可以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等很多种疾病,而且白露之前的龙眼个个大颗,核小甜味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龙眼是再好不过的了,不管是不是真正大补,有吃了就是补,所以福州人也习惯了这一传统习俗。
浙江温州:过白露节
浙江温州等地有过白露节的习俗。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这“十样白”乃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
南京:喝白露茶
老南京人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再者,家中存放的春茶已基本“消耗”得差不多了,此时白露茶正接上,所以到了白露前后,有的茶客就托人买点白露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