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节气传统食物有哪些
立秋节气,也有立秋节的说法,被称为七月节。 周代是日天子亲率三公六褒大夫,在西郊迎来秋天,举行祭祀少嗥、蓑收的仪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秋节气传统食物,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立秋节气传统食物
1、吃茄子
立秋吃茄子的民俗出自明朝的一个传说。传说明朝大将徐达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后,大将常遇春手下有个兵,偷了农民的一个香瓜。常遇春治兵非常严格,要把偷瓜的那个兵处以死刑。这时,农民出来了,说元大都有习俗,立秋拾瓜不算偷。常玉春听到这话,就赦免了那个兵。没料到,一说立秋拾瓜者无罪,其他士兵都开始抢瓜。为了犒劳士兵,常遇春找到了贴秋膘的替代品——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和肉味的茄子。于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2、杭州吃西瓜
江南一带还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北京“贴秋膘”吃肉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要吃肉食,即“贴秋膘”。京城一些老字号肉食柜台前,选购肉食制品的顾客就会排起了长队。一旦立秋,虽仍然很热,而人们的身上再无湿粘不适之感,毕竟凉爽的秋天快要到了。于是就开始萌发了要做点好吃的想法,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吃什么呢?最解馋的是炖肉!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
4、山东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5、天津流行“咬秋”
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6、四川喝“秋水”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7、台湾吃龙眼肉
《台湾通史·风俗志》中记载,台湾旧时“立秋之前一日,有司豫塑春牛,置于东郊之外,至日往迓,谓之迎春。男女盛服观,衣香扇影,杂喧满道。春牛过处,儿童争摸其耳,或鞭其身,谓可得福。迎春如在岁首,尤形闹热,宛然太平景象也。”立秋时是台湾周围海域的立翅旗鱼、小串、乌贼、鰆、虾的产期,也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8、南京“啃秋”
本周日就将迎来立秋节气,立秋是夏至后第三个节点。在老南京立秋节气上,有着“啃秋”的习俗,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说法,比如“秋后十八盆”,表示立秋后还有长时间的炎热;另外,关于立秋还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凉爽母秋热”的说法。
9、猪头肉
猪头肉的美味,于民间早就声誉鹊起,据说淮扬菜系中的“扒烧整猪头”火工最讲究、历史最悠久,是道久负盛名的淮扬名菜。猪肉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质和必需的脂肪酸。猪肉可提供血红素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
10、酱肘子
酱肘子是中国传统的食物之一,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另外,红扒肘子为潍坊地区历史名菜,因其软、料、肥而不腻,且营养丰富备受人们青睐。曾被评为“山东名小吃”。
11、烤鸭
北京鸭属水禽,肉质细腻,口感良好,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不饱合脂肪酸,在人体内不积蓄,人体吸收后能软化心脑血管。该鸭的表皮中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是美容佳品。因此,北京烤鸭是老少皆宜的保健美食!
12、烧羊肉
“烧羊肉”是北京清真馆白魁老号的名肴。“烧羊肉”的制作,还适用于整只羊的其它部位,即:头、脖子、蹄子、肚、肥肠、肝、肺、心、连贴等。但头、蹄、“蝎子”不需要炸,如同时上席即为“烧全羊”。
立秋节气民间过法
过去民间对节气有许多讲究,多数又与吃和防病有关,这与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无关系。“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立秋防痢疾
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和“咬春”一样,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立秋是秋天的开始
立秋以后,如天旱少雨,赤日炎炎,产生连续酷热天气,就把伏天拖长了,即所谓“秋老虎”,意谓炎势如虎,反常的酷热不逊于大暑。
此时人们更感到闷热难当。
当然秋天的炎热毕竟像“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立秋后如逢雨水多,下一阵雨凉一阵,处暑后,暑气当已消退,确实进入秋季了。
常见的立秋风俗习惯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即在立秋吃炖肉、烤肉、红烧肉等“以肉贴膘”。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城里人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秋忙会
秋忙会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立秋后就不能种植作物了吗
农事有“立了秋,挂锄钩”之说。意为庄稼不再锄了,还有“立罢秋,万事休”,“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意为此时各种作物不能再种了。但亦有“立秋前后,燕瓜绿豆”,“立秋栽葱,白露种蒜”,“六月秋,老秧丢,七月秋,老秧收”之谚,是说在立秋时绿豆还可播种收成不多,可栽葱。育的秧苗如果立秋在六月,不能再栽了,立秋在七月,移栽的秧苗还能有收成。立秋是当地农家的大节气,是庄稼接近成熟的季节,“立秋三天遍地红”,指高粱穗变红成熟。“棉花立了秋,大头、小头一齐揪”。立秋日忌雷、雨、风。俗谚云:雷打秋,晚禾折半收,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到底。
所以说立秋后还是可以种植作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