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读后感(精品6篇)
《1984》读后感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1984》读后感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1984》读后感(精品6篇)】,供你选择借鉴。
《1984》读后感篇1
初次接触这本书是九月,同事看完感叹说非常好看,夸得非常动人,经不起诱惑,看完《阿特拉斯耸耸肩》借阅了下。捧到手里认真读了几页,被作者的写作手法深深吸引,随后自己买了《1984》和《动物农场》。
当时《1984》不在书单范畴,买的要阅读的书到了,就暂时放下《1984》,先读别的书。后来连叔也推荐了这两本书。所以看完10月书单,这个月重新拿起这本书,可能是看的时候心不静,再拿起这本书却没有初次捧起这本书的感觉,读的也不认真。
《1984》是反乌托邦小说,1984反的是思想,党想控制所有人的.思想,主人公温斯顿在党的单位工作,负责篡改真实事件,把所有真实事件都篡改成党想要表达的思想。不同的是,温斯顿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党工作,却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思想最不是死亡,思想最本身就是死亡。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小说分三部,第一部阐述温斯顿自己的想法,他暗恋她们单位的黑头发女生茱莉亚。
老人家想控制所有人的思想,温斯顿始终相信人的思想是自由的,不会被人所控制。可人生来空白,思想是在成长中建立的,在物质和经历的基础上,我们思索。我究竟被控制了多少。我的判断,我的对错,我的认知极受人影响,这我知道。
明显的东西、朴素的东西、真理,都必须捍卫到底。自知之明就是真理,坚持到底吧!
第二部在一个夜晚,茱莉亚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爱你”,后来他们创造机会见面、约会,他们租了一个房子,房子很脏、很乱,但在那间出租屋里他们是自由的。然而,他们还是被上司奥布莱恩抓捕。
第三部温斯顿被关在小黑屋,受尽肉体和思想上的折磨,毅力坚强的温斯顿没有屈服。奥布莱恩给温斯顿套上了一个面罩,铁门打开老鼠会进入面罩撕咬他,他将痛苦的死去。最后一刻,温斯顿喊出了茱莉娅的名字,铁门关上了,他出卖了茱莉娅,老人家赢了,党赢了,党用权利压迫群众达到了他的目的。
才疏学浅,文化底蕴不足,这本书还有很多别的观点没认真读到、体会到,给书一个好评,给自己一个差评。
你没有认真看写读后感,这个读后感将毫无意义。说不定你体会的东西还是错误的,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1984》读后感篇2
这是一本让人很不舒服的书,初看到这本书的名称,很多人会被1984这些数字误导,其实书名非一个年份,更非是描写19__年发生的某些事,或者说仅是一个书名,并无其他用意。让人无比心寒,在这本书中,乔治奥威尔通过描写为读者铺出一卷社会的没落,政治的黑暗,而本书主人公史密斯就生活在这个恐怖压抑的社会背景下。
奥威尔描写的是在一种极权政治制度下人民的生活。而这能是我联系到很多,比如现在的我们。一九八四的伦敦,人民的思想与行为百分之百的受政府控制,满大街都贴着巨幅的领袖的照片。到处都是警告的标语"老大哥在监视你",私人家里也装有电眼与麦克风,个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咳嗽都逃不过思想警察的眼睛,连写个日记把自己的思想记录下来,都会被抓去判死刑。这种控制,这种高压,僵化束缚民众的思维能力,最后只剩下一种思想,也是统治者需要人民只能有的思想: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奥威尔所描写的国度里,人民的思想被钳制,让人民失去了理智,失去反抗能力,失去了价值观,继而成为顺民,就像是被喝了迷魂药,他们已经丧失了灵魂,如同行尸走肉般的活着,但悲哀的是自己却不知道,他们只会盲目的遵从。记得书中提到了仇恨周,是政府为了让人民仇恨其他外部势力而进行得宣传,而且是经常宣传,电幕上出现仇恨的标语,出现战争图画,播放仇恨歌曲,通过战争转移国内矛盾,调低人民盲目的爱国热情,获得国内统治的和平。在奥威尔描写的时代,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人们的历史都被篡改,只留下统治者需要
留下的东西,这和我们也没多少区别。书写历史的权力是掌握在胜利者一方的,我们的执政党经历千辛万苦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所以他们就有权力书写历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为了教化人民,甚至可以编造历史,删掉历史,我们有特殊国情嘛,这都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只有顺从。
书中主人公温斯顿是一个具有"双重思想"的人,或许可以说是整个黑暗世界里的一盏小灯,他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多么的可怕,极权者控制了一切,人民没有任何自由,却还每天被监视。温斯顿想反抗,并且找到了组织,但是执政者太强大了,而且人民还没有觉醒,这导致最后温斯顿还是放弃了反抗思想而转化为"正统思想"。个人在一个强大的体制面前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就像自焚者在围观干部前是何等的渺小,就像弱小的流动商贩被城管围着毒打,他们又是何等的无耐与绝望!
其实挺佩服作者的,因为他用想象力为我们献上了一场令人可怖的思想盛宴。这是一个令人生畏的世界,这里到处充斥着“思想警察”“电屏”“真理部”“仁爱部”“老大哥”“党的思想”??无论是谁都生活在一个时时处处被人监视的处境中,这里没有秘密,没有和平,没有自由,没有亲情,没有家庭,这里只有老大哥,只有电屏,只有绝对的服从,只有不断变坏的物质条件,永不停止的战争和每分每秒都在被修改着的历史。作者再三强调“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最终他只是想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打着和平、自由、力量的旗号,然后把战争、奴役和无知带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党——这个
世界的统治者——用“老大哥”作为形象代言人,由内党党员进行指挥和控制,由外党党员卖命地运作着整个国家的各个机器,然后对所有人进行最为恐怖和彻底的思想控制和行动的限制,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依然随着党的情绪而起伏,在党的指挥棒下被动地挣扎,就像演绎了一场安静、绝望、令人窒息的皮影戏,幕前幕后有着截然不同的演员,那个世界的群众甚至是外党党员们都机械、麻木地过着自己那越来越糟糕的生活,而这一切只是因为党吸取了前辈们的教训,总结了各时代统治者统治失败的教训,因而党通过这样一种“全新”的方式想要永久地、牢固地维护其统治。
显然,这是一个极权的社会,社会的主人不会是人民,相反,他们仅是一群“奴隶”罢,满足极权阶级的奴隶罢,这让我想起历史上的许多片段时期,譬如清朝的“文字狱”,“___”,还有许多被极权笼罩的历史,中国的封建王朝,在思想上无非一个愚民策略,“三纲五常”对国人思想的束缚不可谓不大,就算是在今天依然可寻痕迹。而“___”更是让人扼腕,___糊里糊来,随意地整改历史,随意地判人入狱,“右派们”更深受其害,本来国家建设就需这一撮人,却被无情地扣上“右派”“__反社会主义”的帽子,造成了很多冤假错案,使国家发展停滞不前。尤其“两个凡是”更是愚昧可笑。
《1984》不是一个年份,而是一个社会,一个令人窒息的、压抑的、无自由的甚至无思想(尽管宣传思想言论自由)的社会。 控制人的思想能够获得权力,控制人的思想本身就是一种权力,用权力获取权力,直到权力至高无上。书中所提到的“英社”,便沉醉于这样一
种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权力,可以否定一切自然科学,可以否定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这权力,可以剥夺一个人的隐私,可以剥夺一个人的意志,可以剥夺一个人的存在,也可以剥夺一个人存在的证据。这权力,可以通过篡改记忆来改写过去,可以通过控制意识扭曲现在,可以通过冻结历史让未来永不存在。
通过主人公温斯顿的遭遇及其内心活动, 奥威尔肯定了人类对真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同时也指出了人类社会潜在的危险。如果温斯顿真是最后一个人类精神的守护者, 如果大家都听任极权主义的泛滥而不与之斗争, 那么大洋尼亚就是我们的明天, 温斯顿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命运。温斯顿对奥布赖恩既信赖又失望的复杂心情生动地表述了作者对现代统治阶级的怀疑。他们似乎具有高度的智慧, 但他们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是人类的幸福和平, 或者是任何意义上的进步都不是。他们已将权力本身作为追求目标。他们随意改写历史, 对人民实行精神奴役。他们所设想的未来是“一只永远踩在人脸上的脚”奥威尔似乎在告诉我们这种对人性的践踏、对权力的追求已近乎疯狂。半个世纪过去了。人类在科技方面又取得很大进步。但是和平、幸福的未来依然遥远。回首本世纪, 人们可以轻松愉快地阅读《我们》和《美妙的新世界》, 但却无法以同样的心情阅读《1984》。它与现实太相似。对历史真相的掩盖, 甚至对历史的有意篡改,依然存在。八十多岁高龄的东史郎老人还在奔波, 为的是让其日本同胞能正视南京大屠杀这个显然的历史事实。对权力本身的追求、对人性的肆意践踏依然随处可见。年代初美国为了原油资源对主权国家伊拉克实行了
空袭以及长期的经济封锁。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又悍然轰炸南斯拉夫, 并炸毁中国驻南使馆、炸死三名中国记者。他们这种恃强凌弱、侵犯他国主权、使无数无辜百姓遭殃的行径, 居然会得到许多政府的默许 和支持, 这无法不使人对人类的明天产生深刻的忧虑。 人民都希望在温斯顿梦寐以求的金色田野里徜徉, 静静地倾听小溪在其中轻轻地流淌, 都希望在画眉的尽情歌唱声中忘却自己的一切烦恼。但是严峻的国际形势使这些依然只是美好的愿望。
奥威尔19__年写的《1984》,当时的他,想象着共产主义极权政治下的社会百态。今天,19__年已经过去29年了,他的想象,或者说他的恐惧,很多都成了现实。我们亲历其中,一字一行地读来,仍然感觉到他天才思想的光芒。
《1984》读后感篇3
与电影《V字仇杀队》题材相似,一样令人齿冷。
书籍印证了《V字仇杀队》的那句台词一般,“艺术家用谎言揭露真相,政治家用谎言隐瞒真相。”
让我觉得恐怖的是,国家一人独裁的后果就是无法接受任何人的观点,只要你意见与我不同,那就不好意思,你必须消失。这和二战的希特勒有什么不同?
“战争的基本行为就是毁灭,不一定是毁灭人的生命,而是毁灭人类的劳动产品。有些物资原来会使得群众生活得太舒服了,因而从长期来说,也会使得他们太聪明了,战争就是要把这些物资打得粉碎,化为轻烟,沉入海底。”文中的这句话,是让众人恐惧的。在书中的世界,那个时代,战争是必需品,是用来控制社会和底层无产阶级的人们。他们的目的就是防止底层人民“篡位”,因为权贵无法忍受人人平等的现实想法。
为了国家宣扬“无知即力量”“自由即奴役”“战争即和平”的法则。党不允许任何人有思想,要求人民团结一心。因此他们有思想警察,日夜监视所有人,你只要有一句言语不对,就把你抓起来关进监狱。他们会篡改过去,篡改历史,宣扬他们所谓的“真相”,所谓的“战争”,洗脑人民,让人民只会听从“老大哥”,只会说“新话”,让人民保持愤怒。不得不说,他们洗脑的方式很成功,让主观世界未建立完成的小孩,只会听从党,只会相信党,党说的一切都是圣旨。很多被洗脑成功的孩子向政府举报自己的父母,就因为一句言语不当。最可怕的是,父母觉得自豪。可想而知,成人的洗脑也是无比成功。
主角的温斯顿,他是党员,他从“死者”过渡为“幸存者”,又让政府逼迫为“死者”。整个过程发人深省。温斯顿在小时候被洗脑成功,成为了一名党员,在政府的纪录司工作。工作内容就是听从上级的命令,篡改不该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真相。他醒悟的时候很奇妙,像是突然间的顿悟吧,我认为其实他心中早就有这样的想法,只是让外界力量给压住了。他开始反政府,开始婚外情,开始思考,开始有自己的思想,然而都是因为一个潜伏者的一个眼神,打开他心中的大门。
最终他被政府发现,被抓起来关进了监狱,毒打酷刑是他的常态,经过这样的一段时间,潜伏者便开始洗脑,一边使用酷刑,一边用言语击打他,让他对自己产生怀疑,把他推进政府所想要的思想世界里,重新成为傀儡。然而政府一如既往的成功了。
“这是一个恐惧、叛卖、折磨的世界,一个践踏和被践踏的世界,一个在臻于完善的过程中越来越无情的世界。我们这个世界里,所谓进步就是朝向越来越多痛苦的进步。以前的各种文明以建筑在博爱和正义上相标榜。我们建筑在仇恨上。在我们的世界里,除了恐惧、狂怒、得意、自贬以外,没有别的感情。其他一切都要摧毁。我们现在已经摧毁了革命前遗留下来的思想习惯。我们割断了子女与父母、人与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联系;没有人再敢信任任妻子、儿女、朋友。而且在将来,不再有妻子或朋友。子女一生下来就要脱离母亲,好像蛋一生下来就从母鸡身边取走一样。性的本能要消除掉。生殖的事要弄得像发配给证一样成为一年一度的手续形式。我们要消消灭掉性的快感。我们的神经病学家正在研究这个问题。除了对党忠诚以外,没有其他忠诚。除了爱老大哥以外,没有其他的爱。除了因打败敌人而笑以外,没有其他的笑。不再有艺术,不再有文学,不再有科学。我们达到万能以后就不需要科学了。美与丑不再有区别。不再有好奇心,不再有生命过程的应用。一切其他乐趣都要消灭掉。但是,温斯顿,请你不要忘了,对于权力的沉醉,却永远存在,而且不断地增长,不断地越来越细腻。每时每刻,永远有胜利的欢悦,践踏朿手待毙的敌人的快感。如果你要设想一幅未来的图景,就想像一只脚踩在一张人脸上好了一一永远如此。”——出自《1984》
如果这个世界真的存在,你会成为“死者”还是“幸存者”?如果你是“幸存者”,别怀疑,你不会是孤家寡人。
《1984》读后感篇4
“谁掌握过去谁就掌握现在,谁掌握现在谁就掌握未来。”电影的开场引用了书中的一句“语录”。迈克尔?雷德福在1984年似乎很准时的把这部预言小说搬上大银幕。故事的主人公出场的时候伴着一阵阵让人难受的咳嗽,也许导演在纪念奥威尔这位死于肺结核天才的预言家。在奥威尔写完这部小说之后,世界上又发生了无数与《1984》中的描述完全吻合的事件,如果他能活着看到这个愚蠢,荒谬又脆弱的世界是怎样被操纵和蹂躏,不知道他改为自己的预言感到高兴还是悲哀。
在《1984》描述的国家中,所有人都归党管束,而最高领导人“老大哥”的意志就是党的意志。老大哥无所不能,永远正确。老大哥的肖像遍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任何一个领域都在老大哥的关怀之中。看到这些,我觉得这个场面简直亲切的有些残忍。我们的老大哥也曾被印在画上或者制作成铝像章或者雕像遍布全中国的每个有人的角落。最后因为没铝制作飞机了才停止了像章的制作。《1984》中的一切科学和文化成果都是来自老大哥的智慧的领导,即使没有直接的关系,也是受到老大哥思想的启发。
人民对老大哥有着极度的个人崇拜,人们喊着口号或者用同样的手势表达着对老大哥的敬意。导演让演员穿上了统一的蓝色的衣服,这应该是向苏联致敬。我想如果演员穿上绿色的衣服我们国家的观众会更觉得亲切。那些统一的集体化的手势曾出现在《意志的胜利》中,出现在任何一部___纪录电影中,出现在无休止的阅兵中。年幼无知的我也曾和无数小孩一起高举着少先队队礼对着一块红布宣誓。老大哥并不会因为人民的爱戴而变得更加和蔼,而是更加理性的行使自己的权力使世界变得更美好,更统一。“电幕”在城市中到处都有,它可以随时下达指示,也可以随时监视人们的吃喝拉撒,甚至起床和做操。人们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被认为是反对社会进步言论。福柯曾经指出一个“圆形监狱”的模型,它的空间特征是圆环状的监狱大楼加上高耸于圆心处的中央监视塔,大楼内的每一间监狱均在中央监视塔的监控范围内。无论是前来巡视的高官,还是普通的小狱卒,只要置身于监视塔内,就由于空间上的等级划分,获得了对每个犯人的绝对控制权。集权者似乎都深知控制权和支配权与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
当然,最重的罪行还是思想罪。影片中和温斯顿?史密斯关在一个牢房的思想犯,在被抓到后终于知道了原来自己一直是个社会的叛徒,告密者是自己的小女儿。对下一代的精神操控和洗脑是任何集权者都不能忽略的事情,希特勒这么做过.红卫兵也是这样的牺牲品,还有今天的无数从小学到大学乃至博士一直熟读马列毛的人。即使一个人知道哲学不该这样独裁,经历了如此多的教育熏陶后也不一定能保全其头脑清醒。老大哥教育小孩子们要爱党,要先进。先进的表现就是监视父母,揭发父母,大义灭亲。陈凯歌导演在回忆童年的时候总是忘记不了这样一个场景,他的爸爸被批斗的时候,少年凯歌竟然也推了父亲一把。成年后的陈凯歌一直为此后悔,或许《霸王别姬》中段小楼与程蝶衣互相揭发那一段是导演对过去的再现或者忏悔。
福柯在《癫狂与文明》中还引用了这样一个例子,1656年巴黎建立“总医院”,以对癫狂病人、理智失常者实行大禁闭,但是连平民也被不分青红皂白地关押起来。因为从“理性”的角度看来,这些人都是“非理性”的。正是这种理性的权力运作,使得权力者与“非权力”阶级交锋显得没有必要,它们之间不需要真正的对抗或者冲突,“理性”本身已经不战而胜。老大哥用列数字的方式不断的向国民宣传自己统治下的国家的进步,每一项工农业指标都在进步,经济不断的掀起新高潮,人们的生活似乎也在进步。小说或者电影中的这一段在中国的_____时期几乎得到了最完美的真实再现。当然,即使乔治?奥威尔的想象力再丰富也不如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媒体。《1984》中巧克力的进步是以“克”为单位,而我们国家在1958年说稻子亩产量可以达到十几万斤,并说明了科学根据。
有些话当然要禁止说,书当然更不能随便写,但是只是禁止还不彻底,学者们要把一些不利的词汇消灭,于是,字典越来越薄,剩下的全是好话。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性”也是与理性相悖的,性本能使得男女双方在做爱的时候只顾及自己的快乐,而忘记了党的教诲,而且党也没办法控制,于是老大哥号召禁性。当温斯顿?史密斯和朱丽娅赤裸拥抱的时候,秘密警察猛的冲进屋子,一个警察朝朱丽娅的肚子狠狠的打了一拳,这个镜头让我心寒。权力的泛滥和洗脑政治的熏陶使人丧失了人性,变成被他人控制的“理性”机器,也只有机器是最理性的。在老大哥的号召下,广大根正苗红的女国民开始宣誓禁性,并以此为骄傲。性生活的缺失则会造成更歇斯底里的“理性”,人们有了无穷的精力去战争,批斗,或者领袖崇拜。很多年前我看到王小波老师的《黄金时代》,王二和陈清扬在那样一个举国无意识的环境也正是通过性保全了自己的人性。
故事的结局是温斯顿?史密斯和朱丽娅互相供出了对方的反动事件,温斯顿?史密斯最后对着老大哥的画像说了“我爱你”。他最终还是不敢说出“2+2=4”。导演用温斯顿?史密斯凝视镜头的定格画面结束了这部电影,这个巧妙的镜头似乎预示了一种时间上的无限。千万别以为小说中描绘的阴暗已经过去,《1984》带给我们的也不仅仅是巧合的历史记忆,我们要知道如何走出阴影!
《1984》读后感篇5
《1984》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一部极具幻想性和讽刺性又让人感到真实的令人窒息的政治小说。小说刻画了一个恐怖的一追求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的极权主义社会。
《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是根据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由迈克尔·雷德福执导,约翰·赫特、理查德·伯顿、苏珊娜·汉密尔顿主演,1984年10月10日在英国上映。这部影片讲述了生活在极权主义国家的主人公因不堪忍受精神上的压迫而做出反抗,却最终遭遇悲剧命运的故事。
影片的背景是1984年,世界大战后,世界分为三个超级大国,即欧亚国、东亚国和大洋国。大洋国是个极权主义国家,最高领袖老大哥的权力至高无上,他制定了许多令人难以理解的法律:禁止书写任何东西、禁止集会、禁止男女之间的性爱等。尤其可怕的是,到处设置秘密监视器,一旦发现有人违背法律,轻者接受洗脑,重者处以极刑。大洋国的人民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很少有人越轨。影片的主角温斯顿不堪忍受这种精神上的压迫,他不但书写日记,还和反性爱团的朱莉娅发生身体关系。这部出色的影片很好地展现了奥威尔笔下阴冷的战后世界和现实中1984年的世界的区别。
电影中的1984年就像经过了时间扭曲一般,看起来如同由老旧电子管和破旧家具构建而成的一种不同的现实世界。这部电影中的道具都可以从垃圾场买到,但视觉效果却十分离奇。
主角温斯顿作为一名国家的党员,内心深处却无时无刻不在反对着党的统治。他的生活里,应该说是那个时代里无处不充斥着监控。从电视幕到思想警察,从老大哥到麦克风,仿佛不管他们走到哪里都处在被监视范围内,每个人都像是在踩着钢索生活一般,必须时刻小心谨慎。或许也正是因此才更加激起了温斯顿对党的不满和背叛。
他性格敏感,充满幻想的大脑时刻都在排演着身边一切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和身边所有的人有可能是什么样的人,在他的想象中,身边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无非就是思想经常逮捕了某人你,某人从世界蒸发,或者兄弟会是否存在,在做着什么反叛党的事情,而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思想警察,是来监视他或者会去告发他。而他又必须每天为党工作,面对电视幕,面对老大哥,克制自己反叛的情绪,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伪装自己。如果换做是我估计是承受不了这样的思想挣扎和现实抽离的。
每次看到他在大脑中一遍遍排演可能发生的一切时,我都会感觉十分痛苦,仿佛那种挣扎和分裂发生在我的身上一般。
裘利亚和他的结合应该说是必然的。相同的人之间必然是有吸引力的,他们思想上的一致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得以维持的重要因素。他们在一起,温斯顿仿佛从牢笼里释放出来的囚犯一般,不仅是思想上得到了释放和松绑,也因此得到了生理上的一些改变。在我看来他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在那样可怕的思想统治下还能给自己的内心留一份理智,存一丝清醒。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抗党的统治的过程中,其实对自己而言也是一种释放和解脱。虽然最后互相背叛,最起码他们真真正正的为自己为思想而活过一次。
说到背叛,这正是整个电影最让人心痛的部分。“我背叛了你,你背叛了我,我们都背叛了自己的思想。我后悔和你发生的一切,我感谢思想警察在一切还不晚的时候把我拉了回来。”
你在知道谬论的相同又坚信它是正确的,奥勃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洞悉党的本质,洞悉任何阶级(中等人变成上等人、下等人变成中等人)的上爬全是为了获得权力。
不论是《动物庄园》还是《一九八四》,权力阶级都离不开一个行为:
播报各种证明生活幸福指数上升的数字(如今这种行为照旧为政府或民间津津乐道勇于尝试,各种城市的客观幸福指数的声音早就盖过了民众的主观生活指数)。
明明知道巧克力的供给从30克降低到了25克,却要和亲人朋友一同欢悦党将供给从20克提高到了25克,甚至为记得上周供给更高而感到罪恶,随即抹灭这种记忆。
这就是党所说“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的由来,在极端控制的环境下群众主动改动过去,人人不知有过去,那么便没有了和现有生活作对比的参照物,你会安心按照现有的生活轨迹平稳前行,这就是“谁控制过去就控制将来”。
在原著里,我一直以为娘和妹妹只是被思想公安带走了。而在电影里,温斯顿害怕老鼠主要是因为本人抢了妹妹的巧克力逃跑后,柔弱的娘和妹妹可能因为营养不够被凶悍的老鼠吃掉,这是他心底最大的罪恶,童年噩梦常常会影响人的一生。
电影里的说法更能帮助受众理解温斯顿为何这么害怕老鼠以致最终出卖了裘丽娅出卖了本人的灵魂。老鼠的存在就是温斯顿的弱点,他的卑鄙自私全是老鼠的食粮。
从温斯顿最后被成功改造的最终来看,他和之前被抓住的思想犯以及之后即将被抓的思想犯无二,即便是派逊斯这样自认为思想纯正的人也在睡梦中说出了要杀死大佬哥的话,只不过被抓住的人还不能领会双重思想的精髓,你知道这件事是假的,但你不能撒谎说它是真的,而是发自内心的相信它是真的。
温斯顿绝非特殊的存在,而是普次的个体。任何没有进入核心党体会权力滋味的外围群众全是温斯顿,改造永恒不会休止,怀疑和反抗不会休止。也许就是这个理由,温斯顿在原著中没有明确出是否真的被枪毙了,因为还有许许多多的小温斯顿正在成长,正在接受洗脑,或者正在反抗,或者已然被枪毙。
1984最让人触动最让人抑郁的就是思想统治,洗脑和知道谬论并相信谬论,这才是极权主义最可怕之处。
《1984》读后感篇6
今天看了一个下午的《 1984 》,看完之后感觉整个人非常压抑,胸口像是压了一块大石头,又觉得思维一片茫然,已不知从何处开始理清思绪,我想,这个状态去参加沙龙其实不太好,本来自己还没有理出头绪,又去听了别人的意见,一来很容易为人左右,二来这会使自己的思维更混乱,但不管怎样,还是硬着头皮去了。跟经管院合办沙龙,总要多出人力嘛。
《 1984 》虚构了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虽然故事很夸张,有些极端,却很典型。可怕的地方在于,这种社会不是没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在《 1984 》的世界中,没有美的存在,人的身上看不到人性,人与人之间没有爱,整个社会只有仇恨、猜疑、出卖、恐惧。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人几乎已经不能称之为人了,人只是为“党”服务的机器而已。
我认为这个社会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可以用尽任何手段,来控制你的思想。这种思想控制不是中世纪的思想控制,而是可怕上百倍,千倍。中世纪,教会最多只会“异教徒”处死,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他们会被看做“烈士”,会有更多的人信仰他们的学说。而在书中的世界,党会首先改造你的思想,直到让你真心接受党,真心爱“老大哥”,他们才会枪毙你。
还有“双重思想”的逻辑。这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思想控制手段。“双重思想”的逻辑在于,人会自己否定自己的记忆,党说什么就是什么。比如党今天的`言论和昨天说的不一样,这时候人们会运用“双重思想”,选择性地“忘记”,今天和昨天的说法是不同的,而且似乎从来都没有什么不同。其实对于“双重思想”,这个逻辑我一直不太明白,但大致的运作结果应该是这样的。
在这样的一个没有美的世界,人性被压抑,人的本能被异化,稍微有些思考能力的人都被“蒸发”了,历史每天都在被篡改,而且大家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人们每天都坐着机械的重复的工作,党员们为党服务,无产者忙碌于生活琐事。人们已经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这样的世界对我来说简直难以想象。
但是,在我看来,美是永远无法被消灭的,如果说世界上有什么事永恒的话,那就是美。只要我们保持自己的好奇心,保持美的创造力,“老大哥”就不会出现在现实社会中。
这本书是7月份从当当网拍下的,收到后,断断续续的看了几章,就放一边。看不下去,一部幻想小说,原没有幻想类电影来得吸引,更能引人入胜。这两天又闲得很,实在没有书看,又拿起这本书来。不知为何,这次竟会一口气想要读完的冲动。心情很复杂,确实被触动了。作者对人物思想斗争的细腻描述,及主人公的情感被活生生的撕成一片一片后的挣扎与自我意识的斗争,痛苦,纠结,矛盾以至到最后的妥协与麻木。二加二只能等于五,必须等于五,多么可笑,又是多么无奈啊。不禁想到小学时读到的一篇〈皇帝的新装〉一样,世人受愚弄,却没有人能勇敢的说句实话。可悲变可怜!
这也是一部政治寓言小说,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真理被蹂躏,荒谬成主题;思维是空洞的,灵魂是苍白的,情感成多余,语言成累赘。这一切将是多么可怕。
平时叙些流水帐似的内容会较容易,但真正想把心里所想的给完全表达出来,真是难啊。只能说是能力有限,上述的只言片语只是一些情感残渣,做个拼凑而已。
接下来再说说生活吧
早上的一碗稀饭拌五谷粉,味道真是好极了,也吃得很实在。临到中午吃饭时间还不觉得饿,大概早上还撑进去一个梨吧。今天一天肚子都是撑撑的感觉,这种感觉一点都不幸福,只能产生慵散的情绪。明天再也不这样吃了。
昨晚竟收到他的信息,好惊奇。不是说他都没发信息,而是几天没都发类似于这种想念的信息了
“我想你”
“嗯,你现都忙的没时间搭理我了。收到你的信息或电话时,我第一反映是,又有什么事需要我做”
“就当我是闭关修练好了,谢谢你的理解。___永远爱着___,这是永远都不会变得”
“错了,我并没法理解”
“哦,那是包容”
“我能想象以后的生活,还是要不停的去等,不停的去理解。到时工作了你又会要求被理解,因为工作与生活本来就是忙的,不可避免。我要一直等你的不忙,等你也能理解我的那天会是什么时候?”
“以后刚开始工作会比较忙些,但过后我会按排好时间的。我希望你能开家网店,这样我们的时间会比较多去浪漫了”
“我睡了,你忙你的吧,不用回”
关机,睡觉
跟他谈恋爱,只要做两件事:一是等,二是理解
以后是不是也要这样,那我会疯掉的,我宁可不要大房子,名牌车,我也不要这样各过各的生活。那硬生生的汉字,是无法代替那份情感的,更无法温暖那久违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