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气的起源故事

时间:2022-12-08 10:56:15 由 laop333 分享

清明节气的起源故事是什么

清明时节雨纷纷,网上行人欲断魂。博客片语寄相思,逝者已斯生者思,清明节气的雨水纷纷,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清明节气的起源故事,供大家参考。

清明节气的起源故事

清明节气的起源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气物候特点

我国古人将清明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了。

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种文化概念。清明的美,是风光之美,也是文化之美。

我国古代描写清明的诗句很多。广为人知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描绘了江南春日烟雨蒙蒙的景象。但很多时候,清明前后,雨都下得比较大。南宋词人张炎所作的《朝中措·清明时节雨声哗》第一句“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呈现的就是完全不同的景象——清明时节,雨声响成一片,江水上涨,潮头淹没了渡口的沙滩。

那到底哪一种雨才合乎清明时节的气象规律,哪一种雨是反常的呢?

其实,不同地域清明时节的降水表现是不一样的。就长江中下游地区而言,“清明时节雨纷纷”是正常情景,而“清明时节雨声哗”也可能出现。因为4月,特别是月初的时候,主要雨带还在长江流域更南一些的地方,长江中下游地区刚刚受到主要雨带边缘的影响。

我国是季风气候,每年4月至8月,主要雨带自南向北抬升,然后再向南回落,呈现周期循环。4月初正值华南前汛期,主要雨带位于华南,所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下的是毛毛细雨。但如果这时西南季风的动向出现异常,强雨带提前抵达长江流域,或者季风没有到来之前,就已经有较强冷空气来袭,那么长江中下游地区就会出现较大降水。

清明气候农事

清明时节,气温转暖,万物欣欣向荣。

气温升高,作物快速生长,需水量迅速增加。农谚“清明有雨春苗(小麦)壮”“清明前后,雨水如油”“清明前后一场雨,好像秀才中了举”,表达了清明前后雨水不足的情况,体现出人们对雨水的期盼。4月上中旬,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忽冷忽热,易出现倒春寒和晚霜冻;北方地区气温回升快,降水少,大风、沙尘天气较多,干旱时有发生。

清明前后,春耕春播全面展开。南方水稻育秧,北方播种春玉米、谷子、糜子、马铃薯、棉花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说出了此时的农事特点,提醒这一时节适时播种,莫误农时。“清明前后,种树插柳”“植树种草,不过清明最好”是说种树也需抓紧,再晚就不适合了。

“清明时节,麦长三节”,此时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到盛花期,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进入拔节期。果树多处于花期,春茶已开始采摘。

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此时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

清明节气也是植树造林的最好时机,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因此,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冷尾暖头。

清明节气的起源故事相关文章:

★ 芒种节气的寓意和特点

★ 二十四节气谷雨是什么季节

★ 清明节气的民俗文化

★ 传统谷雨节气的由来

★ 二十四节气清明的发展历程

★ 谷雨节气吃什么养生

★ 节气清明的传统风俗

★ 谷雨节气吃什么传统食物

★ 清明节气的由来和传统

★ 传统春分节气的习俗

观看视频教程清明节气的起源故事的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